close
連鎖加盟‧內幕調查
創業當頭家是台灣許多人的夢想,而「連鎖加盟」無疑是時下勇於冒險者的圓夢捷徑。然而「頭家夢」真的如此美好?

本書以底下這幅景象說出了連鎖加盟制被緘默封口的祕密:
與連鎖總部簽約,就像是與魔鬼交易。總部(魔鬼)告訴你,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你邁向夢想的過程中,魔鬼開始依約拿走它要的健康,於是你逐漸形容枯槁;想回頭已不見來時路,只好身不由己地走下去,魔鬼又取走了它要的自由;不久你發現這段逐夢之旅只剩自己一人孤立無援,原來魔鬼早已拿走它要的人際關係。最後你不支倒地,對魔鬼發出質疑,我的夢想呢?「嘿嘿,就在前頭而已啊!我怎麼知道你竟然走不到。」

==========================================

《血汗超商》的作者本著公共知識份子的批判精神,切入組織最龐大、制度最完整的便利超商體系,詳述其產業歷史及運作實況,揭穿這個受主流商業媒體高度吹捧的神話組織不為外人知的真實面貌。

0010463684.jpg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在製造業資本投入流通領域後,因為連鎖體系挾其門市數目多、進貨量龐大,便要比個別店面擁有更多進貨議價空間,再加上P O S 系統的建立,使得加盟門市還能跨足各種費用代收業務;相形之下,整合程度較低的其他零售業形式,就較難因應市場需要而被邊緣化。

作者在這裡提供的,其實是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個別卻又宏觀的背景。隨著產業資本的投入,使得零售業進行較大規模的集中化,產業兼併以競逐更為壟斷的利潤。而在對外挾其規模經濟以打擊競爭對手之時,對內也要盡量降低開支、透過種種管理手段來轉嫁成本。

於是雖然總體便利商店數量不斷攀升,但個別門市的平均營業額卻是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對於加盟總部來說,它的總營業額仍然隨著更多門市的開張而增加,且門市營運成本都由個別加盟店吸收掉了;而對個別加盟主來說,因為競爭店家越來越多,卻必須投注更多心力才能維持既有的營業額。這是個別產業的背景。

至於我說這亦是宏觀或甚至是資本全球化的背景,意即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所有產業,是全球化的共同現象之一。君不見,不論哪個產業,掌控流通市場的跨國大品牌互相兼併以爭取更高市占率,但其生產製造面,卻不斷透過更為零散化的分工體系、朝向更為非正規化的勞動方式來進行,以降低更多成本。

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
偉立花了相當多篇幅介紹加盟體系及其門市如何運作。基本上,一家門市的經營並沒有太多自主性可言,門市無法獨立進貨,賣什麼東西、價格多少、在貨架上如何陳列、甚至包括如何賣(招呼顧客的銷售詞及語氣),加盟總部都已制定統一的經營方針。

這些為加盟總部所牢牢規範住的操作方式,使得經營一家門市不需要太多技術。如同作者所言:店長層次一個月、一般工讀生一星期就熟悉工作了。如何操作收銀機以交接班,依靠的不是基本原則,而是完全按表操課的複製。

對於這種勞動標準化過程,作者認為是試圖把勞工去技術化。去技術化的結果是不必僱用專職勞動者,時薪工讀生就可填班。另外,當一九九○年代後期,零售業面臨適用勞基法的關頭時,加盟總部大量把原來的直營門市轉為加盟門市,將原本總部直接僱用的人事轉由加盟主來負責,也就是轉嫁其人事成本。

總結這些現象,作者認為,零售業的加盟制度,其實就是製造業外包制度的轉化,而加盟主如同外包體系中承攬部分製程的小頭家,在其中懷抱「翻身」成為「頭家」的想望。

以促成組織為導向的產業研究
我想本書呈現了,加盟體系是否足以讓一個人翻身成為頭家的具體現實:由於總部對加盟門市的層層掌控,其答案明顯是異常晦暗的。

從工運的角度來看零售業的勞動議題,多半會想到組織基層時薪工讀生,相較起來,偉立在書末激勵加盟主應該團結起來,可說是不一樣的路徑。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反對市場主導的生產及社會關係,如果從這個立場出發,加盟主當然應該團結起來向零售業財團爭取權益。問題在於如何可能:從主觀來看,擁有門市、當家做主的海市蜃樓掩蓋了加盟主乃為小工頭、而遠非頭家的事實;從客觀來說,這些「頭家」被加盟機制緊緊綁在個別的門市裡,彼此為市場中的競爭者而互存猜疑,也就缺乏團結起來的社會基礎。

即使加盟主們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權益,但如果繼續以頭家自居,那麼,這些「頭家」是會將利益與基層工讀生共享,還是獨自佔有利益以做為晉升成更大頭家的資本呢?如果是後者,那加盟主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利益這回事,是否只是更鞏固其作為頭家的階級躍升想望呢?

摘錄自蔡志杰推薦序

銷售工廠

儘管我們以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為傲,但是零售業仍然是相當勞力密集的事業。——史考特(H.LeeScott),沃爾瑪執行長

經營便利商店是密集勞力,一定要有足夠的人手在後面支撐,不管是家人或是從外面請來的人都是。如果真的找不到人,那你就得親戚朋友全下去幫忙。店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開,店是公司交給你,你要負全責啊!請不到人、或是人沒有出現(蹺班),你就要自己卡班啊!——某連鎖便利商店創業說明會

「現在經營便利商店,沒有空間去操作,過往的一身武藝都無用武之地了啊⋯⋯。」第二章提到的胡先生,在訪談最後吐露了自一九六○年代一路經營下來的感慨。這個商場經驗豐富、曾在他的商圈內呼風喚雨、沒人敢貿然越線踏進一步的小霸王,為何如此慨嘆?到底是怎樣的經營經驗,讓曾企圖好好闖蕩一番事業的他,最後得出如此洩氣的結論?

第二章透過總體數據與趨勢變化,目睹食品零售業幾十年來的改變,但先前的數據與描述,並未深入便利商店的工作現場,還是無法體會胡先生這幾十年來,從每日的操盤經營中體會到的時不我予。本章將從門市現場開始,深入觀察這些年來工作現場的改變與經營業者功能的弱化。

零售現場的生產過程
上一章提到,便利商店的主要勞動力是時薪制的兼職人員,而非長期任職的正職人員,為什麼會這樣?是怎樣的現場實況導致這種人員組成?再則,一個零售業老闆的現場工作是什麼?進入加盟體系後又有什麼變化?

去技術化的工作流程
便利商店的現場勞動,是重複性相當高的簡易例行公事,非常乏味,裡頭工作的人絕沒「遊戲」的感覺,又因薪水甚低,導致員工流動率高,然而也因門市工作非常簡單,使這個行業能夠承受其他產業難以承受的高流動率。零售產業的運作方式就是貨物進出,沒有太高深的學問,也是導致從業人員口中「這份工作很無聊」的原因之一,但以下將逐步說明,在產業特色外,連鎖體系在勞動過程「去技術化」的刻意安排,影響更是明顯。

「去技術化」並非指生產現場沒有科技、沒有技術,而是指門市現場的科技太過強大,強大到不需要個人的內化經驗。例如傳統的手工匠,工作技藝需要靠長時間工作才能慢慢訓練,而且這種內化於肉身的經驗不容易傳遞;但在現代科技進入後,拆解了原先的工作流程,移除傳統技藝,削減工匠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將技藝的傳承,由師徒口耳相傳轉移為一本本的操作手冊,新進員工只要按表操課,就能讓生產線正常運作。整個零售現場的勞動安排,正是徹底的去技術化型態。

我訪談時一定會問每位受訪者花了多久時間熟悉門市運作,答案相當一致:店長層次大概一個月、工讀生層級約一週,就會完全熟悉。人們得以快速熟悉所有工作,與POS系統的強大功能有關,經歷過POS系統變革前後的加盟主都表示,有了POS系統後,收銀流程大幅簡化,工讀生上軌道的時間大概會縮短三、四天;但更關鍵的是勞動過程的去技術化設計。首先是門市的工作流程。整個門市的運作被「有意」拆解成一塊塊的細部工作,工作者只要跟著指示,很快就能學會每個工作流程,例如門市會將前台、後台的工作切分開,前台的工作再切割成收銀、訂退貨;收銀的工作又會切割成不同部分。每個從業者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熟悉整個門市的局部工作,很快就能獨立運作。

不只實際的工作十分機械化,甚至連工作知識的教導都非常呆板而機械化。加盟主教我交接班的程序時,並不是告訴我一個基本原則,讓我用自己的方式記憶,而是要求我背誦每個按鍵的輸入順序,其中一個工讀生甚至花了將近十分鐘寫了交接班的程序表,讓我可以完全不用大腦直接「按表」操作。如此善意的協助,暗示這位工讀生當時學習交接班時也受到同樣的訓練,足以證明這並非我獨有的經驗。此外,我也旁聽過總部經理如何訓練門市人員,作法相當類似:總部人員不會告訴你大原則給你時間自己摸索,把經驗內化到肉身,讓僱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工作流程;而是把每個工作流程切得很細,製作出細緻的書面操作流程,讓門市人員照作。這種作法能有效減少僱工入門的學習時間。這其實就是條生產線,與製造業工廠看到的沒有兩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溫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