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雅各到底有沒有殺人呢?

是,有殺人,因為主述者,也就是雅各的爸爸,避重就輕地在第一次事件不查兒子是否有殺人就為雅各說話,而且還刻意地告訴讀者在第二次事件,看到紅色污漬的泳衣。

不過,依個人來說,不認為他有殺人,畢竟只能從書中的敘述判斷,也許雅各的父親刻意或是真實的呈現雅各在發生命案後的舉止,但個人認為,再怎樣對人沒有同情心的犯罪者,對於一條生命失去,或多或少會有知覺,會害怕、驚慌之後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事!尤其,身邊的人不斷提醒他,將來會如何如何,一個14歲孩子怎可能還像在平常一樣能嘻笑怒罵。因為犯人不是他,他把這件事當成是,別人發生的事,只是自己必須參與這件事,主角不是他。如同文中所提到科倫拜中學發生命案,行兇者也以自殺身亡,因他們是犯人,對自己的犯行有知覺。

  

 一個人的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殺人基因」真的讓雅各狠心下手殺了他的同學嗎? 

一個人的行為受先天影響行為,是三分之一、後天影響行為,是三分之二。不是有報導說,亞洲人對於左撇子的小孩較不認同,所以從小教育他們要用右手吃飯、寫字。可是有人天生就是左撇子,受到環境影響後改成右撇子,讓亞洲人以右撇子居多。因此,「殺人基因」之說,我相信有其根據,畢竟每個人都有其特質,多少是基因影響,有人會有傷害別人的基因也有會付出奉獻的基因。如用「殺人基因」斷定雅各狠心殺了同學,太不公平。假設雅各真的殺死同學,那一部份是同學對他冷嘲熱諷,一部份他正值叛逆期不願對外尋求幫助而壓抑那份痛苦,引發他天生那個「殺人基因」,並非「殺人基因」決定性地讓他殺死同學。

 發生在雅各身上的事可以說是天下父母的惡夢,如果我是雅各的爸媽,我會怎麼做?我的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如果我是雅各的父母,應該會如同書中的人物一樣,先找專業人士幫忙,像是律師、醫生…等。也會跟雅各的母親一樣,每天煮晚餐,二個小時或十分鐘都好,一家人好好坐在一起享受晚餐,互相聊聊彼此的心情。如果自己有那份勇氣的話,希望能交出那把刀去驗上面是否有血跡,再怎麼閃躲,最折磨人是自己,走不過面對真相的勇氣就永遠在同一個地方打轉,像書裡中後段時,雅各父親在同一個地方打轉,說著一些自我安慰的話。

對於雅各,心裡的感受肯定是失望,從小呵護他怕他受到傷害,而自己也沒有主動傷害別人,他竟然捲進這樣的事件中,還被各種證據說他是個殺人犯,更令人氣憤的是,正在經歷風暴的他,像個笨小孩,寫自白小說、吊兒郎噹、再申請臉書帳號發言、弄搞怪圖片。只怪父母將他保護太好。

 對這本書的看法和讀後感想。

看完最後一頁閣上書的時候,太震驚了,因為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為了讓雅各無罪,花了那麼長時間、那麼多的感情,甚至有可能為此犧牲三條性命,想說人死不能復生,不如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結果還是死了!

雅各母親會做出這個決定一直在敘述者的文字裡,能感受得到,因為她生氣丈夫未坦承他家族的事,她肯定雅各是真的兇手…卻沒想到她真的做了,那需要多大的勇氣,感覺是一種大義滅親,最後替兒子站在審判台上,也代他為犯行被判有罪和服刑,畢竟雅各母親的罪行是證據確鑿。

站在一個有「殺人基因」的父親面對兒子被控殺人犯的角度,並深入解剖相信基因造就一個殺人犯和父親想為兒子脫罪的心態,很深刻,讓人容易反思自己的家族以及有什麼樣基因潛藏在身體裡。也會為當父親盼望雅各是無辜,是一種很特別閱讀推理小說的經驗,雖想知道真相,但又害怕真相是雅各做的,暗自祈禱兇手能安然無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溫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